【竹行教育·有节党建】追寻红色足迹,传承红色精神 ——竹行中学党史宣传教育专题活动(七)

文章来源: 发布时间:2021年05月25日 点击数:

黄埔军校——“将帅摇篮”

 

在远离广东省广州市区的长洲岛上,有一所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军事院校,那里走出新中国的5位元帅、3位大将、8位上将,而国民党中毕业于此的中将以上高级将领达187人,它被后人称为“将帅摇篮”,它就是——黄埔军校。

这座成立于烽火之中的传奇军校现今面貌如何?“将帅摇篮”之称的背后又有哪些故事?

“贪生怕死莫入此门,升官发财请往他处”

1924年,第一次国共合作之后,在中国共产党和前苏联的帮助下,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一所陆军军官学校,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黄埔军校。校址位于现广州市黄埔区的长洲岛上,因后期在多地设立分校,故长洲岛黄埔军校被称为校本部。

当时,军校由孙中山任校总理,蒋介石任校长,廖仲恺任党代表,他们组成军校的最高领导机构。军校曾为国共两党培养了许多军事人才,被称为“将帅摇篮”。

广东黄埔军校校本部

建校初期,军阀混战,招生不易。除广东省外,其他地市大多秘密进行招考。当时军校大门前的一副对联颇为后人所称颂,对联写道:“贪生怕死莫入此门,升官发财请往他处”,横批为“革命者来”。不少黄埔师生对此联印象深刻,可以说这副对联体现当时师生投军报国的决心。

经费紧张的军校

“大花厅充礼堂、太平桶囤水”

黄埔军校是在长洲岛的一所清朝学堂基础上修建的,整体风格为岭南祠堂式建筑,俗称“走马楼”。整体校舍四进三通道,上下两层,回廊相通,层高较高,骑战马也可畅通无阻。

黄埔军校“走马楼”

建校初期“经费紧张”,校内设施大多“物尽其能”。进入大门后,迎面一条大通道连接前后四排房舍,学生们称这条通道为“大花厅”,它被当作军校“礼堂”,校长开大会、名人演讲均在此进行,孙中山逝世后,灵堂也设在此处。

黄埔军校“大花厅”

而再往里走,有两个大木桶,被称为“太平桶”。军校创办初期,校内没有自来水,桶中囤着白天从江边挑来的水,同时也用作消防水。军校二楼的学生宿舍住房简陋,床铺紧张,随着人数增多,不少学生只能住在用芦席搭成的棚子里,睡竹子担起的床。

九点半熄灯,五点起床

学习射击、演习等课程

建校初期,校内设政治部、教授、教练、管理、军需、军医六部。现今的黄埔军校校本部旧址内还可见到经修复后的校长办公室、政治部等各部办公室及饭堂、宿舍等设施。

黄埔军校宿舍

当时黄埔军校的学生每日5时起床,晚上9时30分熄灯就寝,并且学校制定学生守则,共计11章72条。学生们不仅学习射击、演习等军事课程,还有不少文艺活动。1926年建成的俱乐部便是学生文艺演出的场所,军校著名的文艺团体“血花剧社”曾在此多次演出。

三迁校址,五改校名

被日军炸毁又重新修复

1924年至1930年期间,黄埔军校在长洲岛办了7期,加上广东潮州、湖北武汉等分校,共培养学生约3.3万名。

黄埔军校内景

黄埔军校校名几经修改,曾用名“陆军军官学校”“黄埔军校”“中央军事政治学校”等。校本部在1938年时被日军炸毁夷为平地。1996年,广州市政府按“原方位、原面貌、原尺度”的原则重建,使军校旧址重现昔日风采。

如今在长洲岛的码头边,黄埔军校依旧巍然耸立,战争已经远去,但这所军校所带来的传奇却在代代相传。

 

来源:“学习强国”平台

[打印文章] [添加收藏]
更多